通讯员 郭凤杰 摄影 周如意
盛夏时节,江城持续高温,却挡不住两所高校在协作之路上的热忱与行动力。
作为持续多年的校际交流活动,2025年6月28日至7月9 日,武汉职业技术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与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再度携手,开展为期12天的暑期专业实训。240名药学专业学子分12组轮训,每日乘校际通勤大巴赴武汉职业技术大学德盛楼实训中心,完成生物技术与制药岗位沉浸式培训,在药效成分提取、制剂工艺、发酵工艺等核心课程中锤炼技能。
武汉职业技术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师黄红作理论教学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实训在延续两校常年协作传统的基础上,以“机制创新”与“标准渗透”为亮点,让这场“年年见”的实训有了新突破。
实训内容扎实推进,核心课程覆盖产业全链条
12天里,240 名学子在武汉职业技术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师团队的指导下,系统完成制药核心环节的实操训练——从植物药效成分的精密提取,到片剂、胶囊剂等制剂工艺的规范化操作,再到“发酵工艺”的参数调控与质量检测,覆盖制药生产全流程关键技术。
武汉职业技术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师蔡明凡指导实训学生操作旋转式压片机
生物工程学院教师蔡明凡指导的旋转式压片机操作课上,学生人均实操时长超4小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人人上手、步步规范”。中南民大药学2204 班郭浩文坦言:“每台设备的操作都对应企业真实生产场景,练完像提前经历了一场岗前实战。”
首创动态评教机制,实现“当日反馈—隔日迭代”
“本次暑期实训最明显的感受是,我们的建议能‘落地生根’。”日化2201班王逸凡的话,道出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本次暑期实训学子们的共同体验。
作为今年实训的最大创新,武汉职业技术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首次推出 “动态评教驱动优化机制”:基于240份《学员评教表》建立快速响应通道,学生提出的教学建议当天汇总分析,次日即完成课程调整。
武汉职业技术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师万军梅示范提取设备操作流程
7月3日,王逸凡在评教表中建议“强化设备拆解教学”,仅过一天,生物工程学院就紧急协调实训资源,在原有课程基础上新增“提取设备拆解与原理”专项课,由教师万军梅现场示范讲解,让学生直观掌握设备构造与维护要点。据统计,12天实训中,类似的“反馈—改进”案例累计达8次,从“增加发酵参数记录模板”到“延长制粒机实操分组时间”,精准响应学生需求。
GMP标准全流程渗透,对接产业真实需求
“实训课的每个细节都对应企业真实要求,蕴藏着合规意识。”这是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学生谭杨梓月在实训日志里写下的感悟。
武汉职业技术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实训中心主任周如意讲解制粒机操作规范
今年实训特别强化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全流程融入,生物工程学院实训中心主任周如意带领团队将“洁净区操作规范”“物料追溯管理”“设备消毒流程”等核心要求拆解到每门课程:药效成分提取课上,学生需同步记录“提取时间—温度—溶剂纯度”三项关键参数;制剂工艺实训中,从模具清洗到成品包装的每一步都要填写“操作追溯单”。
中南民大带队教师高老师对此深有感触:“此次培训质量监控体系,特别是'评教—改进'实时联动机制令人印象深刻,让学生既掌握了压片工艺、提取技术等硬技能,更培养了GMP安全意识,理解了产业对‘质量零缺陷’要求,为校企衔接打下坚实基础。”
据了解,今年的实训内容中,与GMP标准直接相关的教学模块占比达 65%,较往年进一步提升,有效帮助学生建立“生产即合规”的职业思维。
十年接力,校际协作再添新内涵
两校交流项目从2015年开启至今已有十年历史,此次实训既延续了“沉浸式技能培养”传统,又通过动态评教机制、GMP全流程渗透等创新举措,让协作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240名学子在12天里完成了多门核心课程实训,提升了制药技术技能,同时提前适应了产业岗位的核心要求。
武汉职业技术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携手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开展实训合作,聚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需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校际协作成为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纽带”。
审核:陈其国 责任编辑:娄修明